蘋果日報有一位熱心的餐廳老闆投書: 幾天前拜「北極震盪」所賜,台灣發生了帝王級超強寒流。期間除了帶給在台灣各地罕見的雪景外,也讓台灣農業、漁業發生了嚴重的損害。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指出,全台農漁業災損金額累計達新台幣7億6988萬元。在許多人開開心心賞雪的同時,我們許多農民、漁民正在為這次的慘重損失心在淌血。
面對這次農業損失,馬總統在國安高層會議後,由農委會宣布受理受災農民申請「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還強調這麼做「才是真正在幫助農民」。雖然災後必要的補助有它的急需性,可是天災所造成的農業慘況,在台灣可以說是件司空見慣的事,為什麼政府相關單位每次的做法跟以往都一樣,重點只擺在災後的給錢補助?如此長期下來,難保不會讓台灣已經很慘的財政雪上加霜,造成全民皆輸的局面。
為此,筆者認為要改善這狀況,有以下三點建議:首先要執行「適地適時適作」原則,選種最合適該特定氣候與地理環境資源的作物。每種作物都有其特性,不同的作物有其適合種植的氣候地理環境條件。所以,須很清楚地規範當地農民,在這樣的氣候地理條件區域內,只能種植哪幾種作物,來減少該區作物將來可能受到的災害損失,另外,也可避免農民因為追求價格而一窩蜂種植某種作物,反而造成價格崩盤的風險。
農業保險比照健保
再者,因應全球暖化不斷惡化以及氣候變遷因素,露天栽培的風險一定會越來越高,因此建議輔導農民,將較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進行「設施栽作」,因為絕大多數露天栽作的作物,是無法抵抗寒害與氣候異常變化的。
第三就是全面施行農業保險。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會面臨到風險,當然農業也不例外。國家不能一直把資源放在補助農業災害部分,不是用給錢的方式就好,必須學習國外成功的農業災害保險運作模式,讓農業風險能夠有效地分散,比照類似健保的模式,國家再給予農業災害保險一定的財政扶持,才能給農民們更多照顧和保障。
1998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已經明白指出氣候變遷是影響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全球的暖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最後可能將造成全球性的飢荒,全世界各國都應該及早因應。這次「帝王級寒害」侵襲台灣,就是全球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事件的例子,類似的事件,將來只會越來越頻繁,為避免未來更嚴重的農損以及減少農業災害對台灣民生的衝擊,台灣的農業必須要有更積極的作為才行。
更正I-
不是7.7億, 霸王寒害災情累積已突破25.4億元,破了18年來的歷史紀錄! 農漁民心淌血…
更正 II- 官員說「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才是真正在幫助農民? 農漁民之前的設施貸款都還沒付完,
就算是0利率的新貸款也還不出來? 萬一再來一個霸王寒流, 再去貸款嗎? 這到底是相助還是相害?
更正 III- 農業保險救急?
保險雖好,但是保險能防止全球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嗎? 保險能終止未來越來越嚴重的農漁損嗎? 恐怕只會讓農漁民除了有揹不完的貸款外,
再加一條越來越高的保費?!
建議 I: 台灣應該 針對"極端氣候"與"秋颱頻繁"做個徹底的通盤檢討,找出Total Solution!
建議 II: 荷蘭冬季氣候比台灣更嚴寒, 傾全國科技在四百年前,十六世紀荷蘭農民就開始出口鬱金香,現在全世界九十個國家出口花卉,荷蘭佔有六成市場,遙遙領先各國。荷蘭農業經營的高度現代化,為花農帶來高水準家庭所得,2003年達六萬四千歐元,約262萬台幣,是台灣農家農業所得的十四倍。面對每年夏秋的颱風,再加上現在的霸王急凍寒流,應該立即比照荷蘭,提升農漁業全面科技化!
建議 III: 2/3-2/6 花博爭豔館內展出台灣罕見的氣耕技術,歡迎各界朋友參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