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美國新真菌專利終止人類長久的農藥使用


                                                         

                                                               SMART農藥

保羅•史塔曼茲Paul Stamets,,全球領先的真菌學家,在2001年申請了專利且被有心人刻意降低關注,。按照農藥行業的話說,這項專利代表了“我們所見過的最具破壞性的技術。”在專利中描述的生物農藥為永久性的,安全的解決方案,可以適用在超過200,000種昆蟲,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蘑菇的發現。他利用選擇昆蟲病原真菌(真菌殺昆蟲)的“芽孢”,該區域變得不適合於任何昆蟲(多個)的特殊菌類。

這昆蟲病原真菌的提取物可引導昆蟲不同的方向,將農藥的整個觀念轉變了。以前農藥旨在殺死所有問題的昆蟲,現在農民只需簡單地分散預產孢真菌就可以解決他或她的作物害蟲。因為昆蟲會自動搬遷到周圍的莊稼,而不需要再重視他們的存在。這個簡單的想法進一步,將不再需要轉基因種子和BT種子,而生長的作物並不危及我們的消費者健康。重點是這真菌生物農藥的最誘人因素就是它基本上是免費的。根據專利,它可以“農業下腳料” 來培育,此種新的SMART農藥是100%安全,而且來自於大自然的技術。




“預形成孢子的真菌的基質可任選乾燥,冷凍乾燥,冷卻和/或造粒和包裝。然後重新作用成一個有效的害蟲引誘和/或生物殺蟲劑。” - 保羅•史塔曼茲專利.

即使我們現在停止農藥噴灑,新的研究成果確認我們的環境,食物,土壤和機構已經殘存了長久以來進行的化學物質的痕跡。這些是農藥企業和商人只關心利潤,並不關心做他們的研究來共同反駁。那麼就算是一個專利,可以幫助這些問題也是如此的被有心忽略。美國專利從保羅•史塔曼茲日提交於2003年,描述了一種真菌遞送系統的利用率為目的“生態修復和恢復,保護和改善棲息地,有毒廢物和污染場地,農業,礦山,城市徑流,提高農業產量和生物有機體的控制過濾生物修復。”
                                     


當然也有很多人在提供減少農藥傷害的解決方案,以消除/從人體排毒的任何潛在農藥化學殘留。像數量穩步增長的”無農藥餐桌和家庭”的方式。

轉基因食品和殺蟲劑只是相對的意識正在迅速變化。換句話說,這些症狀都是從暴富的農藥公司,對健康或人民的生活沒有任何同情。正如尼爾•楊在his Starbucks書中抵制提到,農藥公司如孟山都,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面向公眾的公司。正如我們現在看到有轉基因品牌,抵制會嚴重損害他們的底線(生命線),但不會消除他們的商業模式。原因是,他們有錢可以花成百上千萬美金去遊說(採購)我們的政治家,並定期運行的公共和私人的決策部門,只要”殺害蟲變成遷害蟲”一個觀念模式的轉變就可以消除整個農藥的相關行業。

好消息是,無論他們選擇忽略或忽視這项專利並不重要。圍繞農藥和轉基因生物的危機使用意識,消除了他們的影響力,再壟斷應該也不長久了。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2015新春蔬菜好便宜

                            

過完年後,蔬菜價格一直維持在低檔,大宗蔬菜因正值盛產,價格更是低,台北的零售市場高麗菜、蘿蔔等蔬菜幾乎都是十元銅板價。昨天台北批發市場高麗菜每公斤批發價更只有2到6元不等。農產運銷公司指出,年後氣候舒適蔬菜生長順暢,供應量充沛,尤其大宗蔬菜更是產量大增,價格才會偏低,預料這樣的情況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家庭主婦上市場買菜一定有發現菜價實在太便宜,而且品質都很好,特別是高麗菜、大白菜、白蘿蔔等當令的蔬菜更是如此。台北傳統市場一顆高麗菜10塊錢,蘿蔔價格也差不多,絲瓜一條15元、葉菜類多數一把15元上下。
                     

台北批發市場菜價年後以來平均價格幾乎都在每公司20元以下,高麗菜最近每天到貨量也大增至300公噸,批發價每公斤甚至只有2元,品質比較好的批發價也才6元。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主委陸全利表示,大宗蔬菜往年在這段時間因產量多價格本就低,今年年後隨著溫度的回穩蔬菜生長順暢,各產區供應量充足,市場需求又不像年前那麼旺,使得價格相形偏低。陸全利說:「年後需求沒像年前那麼大,需求也比較少,所以價位呈現較低水準」。

他預估,高麗菜的供應量短期內仍然非常充裕,週二開市應該還會有300噸以上到貨量,價格近期不容回升。相較於外食漲價後居高不下,菜價實在很便宜,但因為大陸黑心農藥傾銷民眾最近除了多多開伙省荷包之外,也不要忘了多用清水沖洗才吃得健康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美國社區"自己種菜"對抗財團的不公不義

                                                       

農業博士Dr. Richard Alan Miller描述了他所認為的意識轉變: 在田納西州以及墨西哥城郊區裡他最近的工作證明。年齡不同的兒童群體,據自己的認知條件正在學習種菜和蔬菜沙拉根。以從Rudolf Steiner’s Waldorf教育理念時,孩子們就成了雙方的教師和學生。他們學習以自己的步調種菜,而米勒博士和其他人在那裡監督,並提供了最少的,溫和的指導。據Dr. Richard Alan Miller觀察青年與自然他說互動,“很多孩子有一個比大多數主園丁更好地自然的種菜技能。”

通過孩子們種出來的食物,用來餵養飢餓的成年人。“我們正在目睹一個教育轉變與農業改革的新模式轉變,小型兒童群體餵養成年人”米勒博士說。對於許多的社會問題的答案,可以透過走在當前推動進一步農業改革中找到。事實上,因為食物經由財團集中(頂薪)系統,造成現在脆弱黑心的供應鏈,可以來自各種來源,瞬間削弱措手不及社區食物篩選能力。

                                         

現代化集中式的食品供應,讓大企業壟斷的食物來源,並減少我們吃的權利和食物應有的質量。解決答案開始出現在美國的西雅圖,2009年在城區範圍內規劃的第一個自由開放的食品森林。同時,在美國各地許多城市出現類似的自種食物供應區。這個動作可以看出,在紀錄片記載城市: 這是農業和社區食品森林崛起的第一批。美國正在經歷許多社區發展的小城市和大城市的食物分享。 涵蓋其中農產品的種植或養殖的土地,食物傳播路線,銷售的市場,以及吃它的人。這是多層次的真實社區對於人類每日食用物的賦權。

這些地方運動開始了強大的影響,現在更增壓加快並使用現代農業的做法,如永續農業,生物動力學做法,垂直氣耕金字塔和屋頂花園,滴灌和噴霧結構化水系統,水保護和微生物,植物和生物修復以加速土壤恢復健康。這個組合向前推進了人類和重建: 我們已經失去的食物和土地、人群的關係。

                                       


這總結了一個觀念: 貢獻社會。一個簡單的概念,圍繞著社區建設,跟隨人的激情,並去除由貨幣/企業主導的制度。在食物源頭上,免費的食物運動發生在每個社區,見證這個思路的滲透和勢不可擋的增長。事實上作為個人和社區,並通過分散的,免費的食物城市園林授權給每一個個體,這是一個絕對的食品獲得確定性,每個人在未來都需要自己種菜來確保自己和社區的健康飲食,多餘的貢獻出來給弱勢朋友和街友。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台大雲端農夫團隊成立



台灣大學智慧農業團隊成立,與中華電信雲端系統整合,可透過電腦結合網路,讓農夫在家直接監控溫室內的溫濕度、灑水、施肥等,實現「在家務農」的高科技未來。 

台大智慧農業團隊計畫由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管理學院與Intel-台大創新研究中心合組,將雲端智慧與農業物聯網概念結合,把農業與資訊科技整合在一起,去年並進一步與中華電信簽訂產學合作,將未來4G雲端技術納入,可大幅提升資訊物流速度,團隊目前也進駐台大車庫創業基地,進行育成創業。

                               


台灣大學智慧農業團隊多年致力於發展台灣農業物聯網(IoT)研究,透過溫室內建置的無線感測設備,例如:溫濕照度感測器、土壤濕度、攝影機等,即可即時掌控溫室內的微氣候資訊、害蟲數量與辨識作物生長品質等。

透過雲端物聯網演算技術及中華電信行動上網服務,即時進行資料收集、分析、生態預測與警報發佈等功能,協助農民有效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及品質,為消費者食的安全進行把關。

中華電說,本計畫初期預計先進行示範場域導入,透過與農民密切合作,讓農業生態偵測與資料分析技術能實際運用於作物栽植管理場域中,協助農民於栽種過程當中能控制生產品質,更進而提高產量。

中長期預計將以簡而易懂的農產履歷,搭配自有銷售平台,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給消費者選擇。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報告柯文哲市長: 台北市一樣可以擁有虎山國小的農場


昨天,台北市柯P市長拜訪台南虎山國小,羨慕其70公頃的校園可以擁有水耕農場,降低熱島效應,最適合在台北市的屋頂推廣。可惜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去哪找70公頃的地呢? 在這裡要向敬愛的柯文哲市長報告: 台北市不需要大面積的校園,就可以擁有虎山國小的農場,甚至產量更大更多! 答案就是氣耕栽培


原因如下:


1. 氣耕栽培是當前植物最為先進的生產種植模式,它的根系懸空於空氣中,營養液霧化供給,實現水份、肥料、氧氣三要求的最大化滿足供給,這是其它任何一種栽培模式都難以實現的最優化解決方案,唯有氣耕栽培能達到。

2. 氣耕根區環境無任何生長阻力可以無限制延伸生長,至使根系特別發達,毛根數量多,吸收肥料水份的表面積大。生產過程中營養液迴圈迴流,養液零外排與浪費,也是當前最為省水的種植模式。氣耕栽培適合所有植物,這是水耕無法實現的,可以沒有任何基質問題帶來的操作繁瑣,如基質培會出現基質老化,及同樣為病蟲創造滋生場所,而氣耕栽培根系懸空,不存在基質問題,可以永久耕作,也無需考慮基質或土壤帶來的連作障礙。

3. 氣耕栽培根系特別發達,為植物的超常規發育創造條件,所以氣耕栽培對於一些無限生長型的植物品種,可以種植成巨大化發育的植物,用於蔬果,可以輕鬆種植蔬菜樹,如結果數千根的黃瓜數、結瓜上百的西瓜樹、單株數百甚至上千斤的番茄樹等。通過近年對氣耕栽培的生產運用及科學研究,氣耕栽培將是未來農業轉型升級的趨勢模式,更是最適宜產業化投資省的實用型高新農業技術。

上述為三種不同模式的黃瓜育苗生長情況比較(左為基質育苗、中為水耕、右為氣耕栽培)

水耕常常水中缺氧就會出現厭氧呼吸的生理障礙根部出現大量膠狀分泌物或導致爛根

                                         
氣耕栽培根系比任何一種栽培模式的根系數量都要多且發達,吸收表面積數倍於常規栽培




公視採訪無毒有偶新型氣耕農法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從台灣禽流感H5N2看比利時戴奧辛風暴

                                                          
                                                  
臺灣最近禽流感H5N2襲捲南北雞鴨鵝養殖,業者向防疫局通報後,屏東防疫員未主動通報僅要求補強抗體,想掩蓋H5N2禽流感疫情,結果造成南北疫情大爆發。1999年,歐洲小國比利時同樣經歷一場食安風暴。由於農畜飼料受戴奧辛汙染,導致肉品及奶蛋製品全數下架、禁止出口,還引發全球恐慌。可是比利時痛定思痛、洗心革面成為全球食安指標滿分的米其林美食王國。那我們臺灣呢?

                                              

「比利時人連一顆蛋都能查到源頭,是最讓人佩服的地方,」一位在當地經營餐廳多年的台商有感而發。落實稽查更是重點。一家布魯塞爾中國超市老闆就說,比國食安局動作很快,「每次在新聞上看到什麼消息,第二天一定會有人上門訪查。」在比利時經營餐飲業30多年的台商張志康也說,雖然要達到食安局稽查標準得付出很多成本,但絕對比出事後花更多要來的好。
                                                 

 比利時食安局就像台灣農委會的畜牧處、農糧署、防檢局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綜合性單位,強調從源頭開始,將整個食物供應鏈流程,納入同一個管轄機制。在食安局帶領下,比利時成為歐洲食安管理先鋒。2014年經濟學人智庫全球食品安全指數(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中,比利時在「食品安全」(Food Safety)次指標拿下滿分,遙遙領先全球平均的56.1分。  
     
16年前戴奧辛風暴的慘痛回憶,雖重創比國食品業,但「被迫從零開始,現在看其實是好事,」在風暴中首當其衝的比利時肉品、知名生火腿品牌Ganda Ham因此進行全面自動化,建立起可追溯系統,如今得到有「美食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國際風味評鑒所(ITQI)頂級美味獎章三顆星肯定。戴奧辛事件一次讓所有比利時人認知到,做吃的不能亂搞,從有錢人的高級超市到窮人的傳統市場,都是同一套標準。     

當台灣食安風暴、禽流感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個食品業、肉品業似乎走入死路時,不妨看看與台灣同樣市場又小、又沒資源的比利時,如何傾全民之力打造一個既安全又具競爭力的履歷追溯米其林王國!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天旱農損的因應之道

                                                

因應缺水災, 5處農地停灌休耕,各地農民紛紛表達不滿,從地方吵到中央,犧牲農業、工業優先之爭再起;農糧署估計,休耕補貼粗估需新台幣30億元。

陳保基說,停灌共移用農業用水4.1萬公噸,占全數110萬公噸,不到4%;而民生及工業用水有先減壓、限水,不是優先停灌農業。亢旱休耕的補貼預算,雖是使用更早之前推動休耕措施的預算,農民可自願選擇休耕與否;現行亢旱休耕是強制,但就結果論,都是休耕導致米減產,所以使用之前的休耕補貼預算作為亢旱休耕補貼經費使用。
                                                

事實上,台灣總體用水量的百分比農業用水:家庭用水:工業用水為74:18:8。農業對台灣的總體經濟貢獻卻不到10%,因此在兩相其害取其輕的立場上,犧牲掉高達74%占比的農業用水(灌溉用水是免水費的)似乎是無可厚非的。政府宣布明年一期稻作因缺水必須休耕,立委陸續接到桃園農民陳情,發現農民面臨雙重危機,一是休耕導致無務農收入只能領補助,卻仍須支付農業機具(如耕耘機等)貸款,二是近期地主眼看休耕補助高,紛紛要求解除農地租約,讓農民苦不堪言,旱作調度用水計休耕5處、共4萬1576公頃,其中,12月31日前停灌的是台中大安溪4625公頃、苗栗明德水庫1175公頃;第二波明年1月15日以前,桃園2萬2677公頃、新竹4606公頃、嘉南8493公頃;共計4萬1576公頃。。

問題室: 政府推動了「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後,很多人懷抱熱情成為農民,這次配合政府政策性休耕,但農民的農機貸款卻不能同步停繳,只有支出沒有收入,對農民負擔太重,政府應該出面宣布農機設備貸款展延政策。許多農民反映地主最近要求解約,因為一甲農地租金一年大約6萬,休耕補助則可領8萬5千元,地主精打細算之後覺得領休耕補助划算,決定解除租約收回農地,讓辛辛苦苦耕耘多年的農民急得跳腳。

為避免傷害土地、農民,對台灣農業影響太大,應變方案有三: 1)增加滴灌面積降低用水量.,則天旱水庫保水量亦足以供應農業需求。2) 農地休耕補助金恆小於市場租金,則保障了輕年佃農的代耕機會。3) 應用設施農業增加產量、提高農業收入與貢獻,用水偏重區有機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