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日本的「身土不二」食安運動

 

 
在日本和韓國,有所謂的「身土不二」傳統,強調人的生活不應該脫離土地,生活在哪裡的土地,就吃那塊土地上所長出來的食物;以這種強烈的社會和文化傳統,支持其本國農業,以對抗在加入WTO,農產品全面開放後,外國農產品低價競爭的不利情勢。



地產地消的由來 1990年代,日本兵庫縣「日本農業協會(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簡稱農協)」推出一套農業振興方案,內容包括活用當地農產品開設直銷中心,供應學校營養午餐食材等,於該縣內推廣。後來,這個作法獲得全國各地農協的跟進,改善既有朝市等市場設施,或設立直銷中心及農民市場,而成為「地產地消」運動的濫觴。「地產地消」指的是地區所生產的農產品,於該地區消費之意。地區之範圍依產品性質或廣義及狹義解釋,可以是生產地區,生產鄉鎮和縣市,或擴大至全國為範圍等。在以全國為範圍的這個層次上,相對於全球化的打破各國疆界,尤其顯現出其運動意義。「地產地消」運動為因應消費者重視食品的安全和品質,及進口農產品逐漸增加,打擊國內農產品銷路等問題,打破原有只重視經濟層面的農產品產銷模式,改變為重視「飲食」、「健康」及「生活」,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以當地居民為中心的消費者,開拓多元管道的行銷模式。

地產地消的意義 地產地消,具有以下的意義:

(一)環保的意義:在石油等能源逐漸枯竭的今日,如何節省不必要的能源支出,將是目前人類所面臨的一大課題。也因此,歐盟將歐洲視為一個完整而獨立的生活圈,在1995年就開始著手進行歐盟區域內的「地產地消」,此次WTO香港回合的談判最重要的結果之一,在2013年取消對於出口農業的補貼政策,即由歐盟所主導。跨國而來的食物,固然滿足了現代人的消費慾,然而,伴隨的卻是大量的運輸、檢疫等成本。地產地消省卻了這方面的成本,對於未來人類生活的理想模式,地產地消提供了一種永續的可能性。

                                        



(二)教育的意義:在以往窮困的年代,有一句俗諺,即「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走路」。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在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時,這句話的內容,悄悄地變為「沒看過豬走路,也吃過豬肉」。「地產地消」區域內的「生產─消費」網絡,將使得異化情形越來越嚴重的城市居民,更有機會瞭解,口中所吃的食物,從何而來?如何而來?邇來,更有「Working Holiday」,標榜鄉間的農事勞動,可以作為鎮日枯坐辦公室的職場人員的調劑方式。試想,在一日可往返的城鄉區域內,可以發展多少精彩的農事體驗,心靈歸返等活動?

(三)文化的意義:更重要的,在標榜「大量製造」,「統一規格」等特色的全球化精神,凌厲地抹煞地方特色時,我們能否意識到,我們失去的是什麼東西?每一種作物的耕作方式,從土質的選定和改良,天候的勘定,一直到農產的的保存,加工與食用,莫不是千百年的累積,當中所蘊含的,其實就是人類文化的縮影,而人類的文明,其實就是這些地方文化點所滴匯而成?地產地消的推動,將使得農村原有的生活方式,有更大的機會可以維持下來,同時也就保存了蘊藏在其中的文明。 此外,在生物學上,所有的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都必須面對各種不利因素,例如天候以及病菌的考驗,最後能長成,並且開花結果的,往往是體質強健,具有能夠抵抗各種病蟲害,具有較強免疫力的植株。假使食用了這些這些產於本地的作物,就可以將這些免疫力轉移到人類身上。在以往有所謂的風土病,也就是俗稱的水土不服,說的其實就是,外來的物種因為不具備可以抵抗本地病菌的免疫力,所以易遭本地病菌的侵襲。從此點上來說,地產地消更有助於在地居民健康的維護。

在台灣,雖有一定的「鄉土感」,其深度與強度卻無法和「身土不二」相比。台灣的城鄉距離更短,為同時涵蓋農村和城市的「地產地消經濟圈」提供了有利條件,這樣的優勢,甚至可以擴及整個台灣島。我們支持各鄉鎮的「農民市集」活動,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意義的活動,而且具有社會和文化意涵。在活動中,可以準備消費者教室,以及農事生態旅遊,讓來自城市的消費者,可以有機會,利用感官,全面地認識他們的食物來源,以及我們的農村。 我們期待, 此種農民市集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農民對一己所生產的的農產品的責任感,同時,也能夠在面對消費者的肯定時,衍生出農民的尊嚴感。

種菜自家吃 減碳又無毒的【無毒有偶】Chicfarm LED 種菜機:  www.chicfarm.net 
Hydroponics system from Taiwan, your cheap and quality hydroponics grow syste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